一揽子措施渐行渐行 海洋成“十三五”重头戏
发布时间:2025-1-05
来源:
浏览量:802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贯彻落实这一工作部署,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出通知,对沿海城市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中央财政将给予奖补支持,相关【guān】资金【jīn】申报工作同步启动。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陆源污染严重,近海富营养化【huà】加剧,赤潮、绿潮【cháo】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滨海湿地面积缩减,海水自然净化及修复能力不断下降,自然岸线减少,海岛岛体受损以及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加快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遏制生【shēng】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改善海洋环境质量,提升海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环境功能,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需要,对于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蓝色海湾【wān】整治行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和生态岛礁建设两部分。重点海湾综合治理以提升海湾生态【tài】环境质量和功能为核心,提高自然岸线恢【huī】复率,改善近海海水水质,增加滨海湿地面积,开展综合整治工程,打造“蓝色海湾”。生态岛礁建设以改善海岛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为核心,修复受损岛体,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升海岛【dǎo】综合价值。
中央财政对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重点城市给予补助,补助资金总额为:计划单列市4亿元,一般【bān】市、区(地市级)3亿元,资金分两年安排,第二年将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拨付。中央补助资金由地市【shì】政府统筹安排,用于蓝色海湾整治行【háng】动。
通知要求,开【kāi】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城市,应促进近海水质稳中趋好,受损岸线、海湾得到修复【fù】,滨海湿地面积不断增加,围填海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在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海岛实施生态修复,促进有居民海岛生态系统保护,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陆源污染隐患凸显
1-05,惠州大亚湾海域仍有总【zǒng】面积约0.815平方【fāng】公里的赤潮带。“受强降雨、气温、风浪和近岸往复流等因素影响,赤潮面积会不断变化。”惠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谢学东说。
“人类活动会带来陆源污染【rǎn】随江河入海,这是造成【chéng】赤潮的重要原因。”吕颂辉说,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区域,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huó】污水随江河入海,氮、磷等营养盐类增加,造成海域富营养化,为赤潮创造了条件。
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海域共计发现赤潮35次,累计面【miàn】积2809平方公【gōng】里,分别较上年减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尽管赤潮灾害有所减少,但上述公报同时显示中国陆源入海污染仍居高不下,监测的77条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wū】染物总量约1750万吨;入【rù】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zhì】量总体较差,88%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
相关专家表示,应加大对入海陆源污染治理,从源头上防范赤潮灾害。而应对【duì】赤潮面临的另一【yī】个挑战是,当前跨区域的赤潮规范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尚待加强。董艳【yàn】红说,此次惠州海域赤潮持续过程中,深圳和汕尾海域也都出现过赤潮,虽然水域相连,但各市相关职能部门的监测方式不统一、信息共享不太充分。
“‘各扫门前雪’的监测体制不适用于应对赤潮【cháo】等海洋生态现象,以严格手段对赤潮进行摸底式监测和研究势在必行。”吕颂辉说,应加强省级统筹,实现赤潮跨区域信互通共享,协调一致应对赤潮现象。“赤潮就像蓝色大海里的‘红【hóng】灯’,警示我们应保护海洋环境,减少污染物入海排放。”谢学东说。
将最好岸线还给自然
山东省威海市是中国著名海滨旅游城市之一。初夏时节,漫步于该市南海新区的“万米金滩”,海风拂过脸庞,细沙抚慰脚踝,颇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就【jiù】在几年前,此地远不是这番光景【jǐng】。
48岁的退休煤矿工人曹庆梅2010年从100多公里外的家乡迁居来此,成为南海新区海岸线变迁的见证者。她介绍说,彼时的南海新区海岸线与现在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xià】”。“海岸边大多是滩涂和虾池,游客开车到十多公里外的高速公路出口,就能闻见海上飘来的一阵阵腥臭。”
海岸带生态治理已【yǐ】成为当前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部分近岸海域【yù】污染严重,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21个海湾全年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陆源入海污染亦居高不下。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海岸带保护与修复,自然岸线保有【yǒu】率不低于35%。2015年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两国确定威海、厦门分别与纽约、旧金山建立伙伴关【guān】系,分享在减少海洋垃圾方面的实践经【jīng】验,力图掐断海洋污染源头。
中国海洋环保立法也日趋完善。由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将力争在年内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据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hù】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修订拟明确地方政府海洋环境保护【hù】责【zé】任,加强对各级政府考核;并将生态【tài】补偿、生态红线、区域限批等已经实施且成效显著的政策写入法律,强化法律责任,提高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sān】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海洋空间开发粗放低效,海洋资源约束趋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huà】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国内【nèi】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更加突显、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抓手,加强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推进海洋【yáng】生态文明建设,对海洋治理现代化和海洋强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海及海岸带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多种重要资源。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约60%的国民生产总值【zhí】,实现了9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在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xià】,海洋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维护海洋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必【bì】须把海陆统筹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近岸海域陆域各类功能区,以海洋主体功能【néng】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涉海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实施主要入海河流的陆域【yù】海域综合管理行动计划,实现【xiàn】从陆地到海洋的整理规划和统一布局,落实一体化管理。尊重海洋自然规律,在对海【hǎi】洋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
此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以“海+渔”为切【qiē】入点,推进地方近岸海域综合统一执法。推进海洋环境保护的海洋督察,推进陆域海域一体化联动督察机制。发展“绿色”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开展海洋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推动海洋科技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领域的支撑作用。(转自:中国环保在线 本文综合人民网、中新网、经济参考报、新浪环保)